提升薪酬水平是养老服务行业吸引人才的关键,应建立基于岗位价值、能力素质、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,以及清晰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,提升养老服务岗位吸引力。对此,各地做出了积极探索。比如,山东对入职养老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入职补贴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;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养老护理职称体系,探索一线服务人员职业上升通道等。
作为暑期旅游市场的重点客群,亲子家庭和年轻游客更注重趣味性和新颖性。同时,随着旅游消费的多元化,水上乐园、海滨度假等传统避暑玩法已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,“反季冰雪游”等暑期新型文旅产品的出现,满足了年轻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。
1928年“东北王”张作霖因乘坐的专列,被日寇提前放上了炸弹,不幸命丧皇姑屯。
经过一番“推辞”,少帅张学良顺理成章地掌管东北大权。
而跟随张作霖征战多年的参谋总长杨宇霆,则继续一心一意效忠于张家。
他对饱受丧父之苦的张学良说:“你放手去做,我一定死心塌地支持你。”
诚如他所言,杨宇霆尽心尽力,辅佐张学良做了很多利于东北的事情,也数次捣毁了日寇的阴谋。
虽然他足智多谋,深得军心,但有个致命的弱点,即功高震主,倚老卖老。
而张学良恰恰又是气度小、疑心重、听信谗言之人。
杨宇霆多次触及他的底线、忤逆他的决策,自然会遭到张学良的忌惮。
而张学良是如何下定决心,一定要枪杀谋略过人的杨宇霆?
01
1929年,杨宇霆和他的智囊常荫槐笑容满面地手持文稿,相约来到大帅府。
他们此行,意在劝说张学良创办东北铁路督办公署,而督办一职,必须由常荫槐担任。
但张学良却认为,日寇对东北地区虎视眈眈,多次派人阻止修建铁路。
若是再成立铁路督办公署,势必让东北的局势陷入更为艰难的境地。
张学良看着他们,思考片刻,说:
“东北易帜不久,此事应当慎重,待我上报南京,与中央商议后,再回复你们。”
但杨宇霆和常荫槐听到此话,却不为所动。
他们觉得在自己的领土内成立铁路督办公署,并无不可,也无需商量。
杨宇霆将提前备好的文稿,推到虚与委蛇的张学良面前,一副“今日非签不可”的表情,仿佛逼宫一般,
“我们俩都觉得此事可行,也应当立即去办,你只需签个字,剩下的事情,由我们来处理。”
张学良低头看着面前的白纸黑字,一言不发,也不拿笔签名。
即使早已怒火中烧,但依旧若无其事,甚至笑意盈盈地看着咄咄逼人的两位,假意推脱:
“已经到了晚饭时间,你们先去吃饭,饭后我们再商量。”
杨宇霆的脸上表露出些许不耐烦的神情,斩钉截铁又不容置喙:
“没什么可商量的,你快点看完,立刻签名,我们也好回家吃饭。”
常荫槐也以下犯上,催促道:
“我们先去处理其他的要事,一会回来后,把签好的文件给我们。”
张学良看着几乎穿一条裤子的两人,一前一后走出去,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,陷入了沉思。
今天能逼他签署合同,后天就能要了他的命!
但张学良还做不到杀伐决断,所以如何开通股票杠杆交易选择抛掷银元,决定杨宇霆的生死。
如果袁大头朝上,就杀!
一连三次,都是正面。
他又改变规则抛了三次,结果还是杀。
杨宇霆做梦都没想到,他的命运被系在了一枚硬币上。
下定决心后,张学良叫来警务处长高纪毅,让他带人躲到暗处,等杨、常二人一来,立即枪杀。
高纪毅虽有不解,但还是问:“少帅打算在什么地方枪决他们?”
张学良思考片刻,说:“就在老虎厅这儿。”
不多时,处理完其他事务的两人,按照约定来到张学良处,准备领取签好字的文稿。
但出乎他们意料,张学良非但没有签字,反而埋伏好士兵,就等他们自投罗网。
谈笑风生的两人,丝毫没有察觉到周围环境异常安静,空气仿佛都凝滞了一般。
前脚刚迈进老虎厅,他们就被蓄势待发的士兵一枪毙命。
与张作霖配合默契,共御外敌的杨宇霆,究竟做了何事?让张学良容他不得。
02
1928年,张学良不顾杨宇霆的反对,坚决推进东北易帜的事项。
杨宇霆多次晓以大义,好言相劝,却始终未能阻止此事的发生。
眼看着东北军都挂上了青天白日旗,杨宇霆气不打一处来,却又无计可施。
据他的儿子杨茂元回忆:
“父亲非常反对东北易帜,见无力阻止,他选择不悬挂青天白日旗,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。”
殊不知,杨宇霆此举,既得罪了张学良,又引起蒋介石的忌恨。
所以,一有机会,蒋介石就会想方设法离间二人。
一次,常荫槐鬼使神差地写信给蒋介石,而捎信人就是被张学良十分看好,后来却成为汉奸的东铁理事吕荣环。
吕荣环收到信后,不是送往蒋介石处,而是私自拆开看。
不仅如此,他看完后,还前往张学良的住处,直接将信交给他。
张学良不明所以,看着桌上的信,问:“这是什么?”
吕荣环说:“常荫槐写给委员长的信。”
张学良赶紧打开,只是信的内容令他眼前一黑。大致意思是:
“张学良每天吃喝玩乐,不务正业。东北的事情,可直接找杨督办和我处理。”
常荫槐此举,直接惹祸上身,将自己与杨宇霆陷入危险之中。
针对吕荣环背地里将信拿给张学良的行为,杨茂元评价道:
“他绝对是多此一举,就算是将信成功送往蒋介石处,老蒋也会转交给张学良,他绝不会放过任何挑拨离间的机会。”
不止如此,日本人数次与杨宇霆打交道,都没有讨到一丝一毫的便宜,他们早就欲置他于死地。
所以,他们竭尽所能离间两人的关系。
在得知张学良猜忌之心已起,并逐渐疏远杨宇霆后,为进一步激化两人的矛盾。
日本人送给张学良一本《日本外史》,主要是讲臣下借机夺取政权的内容,还担心他不能理解书中之意,特意用红笔标出“意有所指”的片段。
在蒋介石与日本人的内外配合下,本就偏听偏信又疑心太重的张学良,愈发对杨宇霆不满。
而杨宇霆的一言一行,也给了他下死手的借口。
在张学良掌握大权后,杨宇霆经常倚老卖老,对他的行为指手画脚。
更是当众羞辱他:“老帅在时绝不会像你一样,意气用事。如果以你的性子来处理政务,东北早晚得完蛋!”
可以说,杨宇霆的结局,离不开各方势力的博弈,也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。
而当张学良听信谗言,枪杀杨宇霆后,是否会后悔呢?
如果后悔,又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?
03
杨宇霆和常荫槐死后,张学良蹲在地上,神情复杂地盯着两具尸体,静默许久。
高纪毅看着愣神的张学良,悄悄带兵退出去,留给他独处的时间。
张学良蹲在地上,摸了摸凉透了的杨宇霆,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。
虽然他数次当众反驳自己,但从未做过伤害自己的事情。
作为弥补,他向张、常两家送去了1万元的抚慰金,还亲笔给杨宇霆夫人写信,解释此事原委。
同时,又特意写信给尚在德国留学的杨家长子,大意是告诉他:
“我听信谗言错杀了你的父亲,但你大可放心,此事到此为止,不会牵连到你,你要心无旁骛地读书,继承你父亲未竟的事业……”
不仅如此,张学良还分别给杨、常二人送去了挽联。
送给杨宇霆的挽联,写道:
“讵同西蜀偏安,总为幼常挥痛泪;凄绝东山零雨,终怜管叔误流言。”
给常荫槐的挽联,则写道:
“天地鉴余心,同为流言悲蔡叔。江山还汉室,敢国家事最淮阴。”
两副挽联,情真意切又相得益彰。
既可为自己洗脱枪杀元老的罪责,又流露出了对二人的哀思之情。
不久后,杨家面临分家的问题。
张学良担心年幼的杨茂元吃亏,便派出邢士廉、于珍等人前来主持分家事宜。
而且,他似乎格外喜欢杨家小子杨茂元。
有次,喜欢小孩儿的张学良在春天举办儿童大会时,环视四周,都没有看到杨茂元活蹦乱跳的身影。
于是招手叫来侍从,问:
“为何在这些孩子中,我没有见到杨家小贵子(杨茂元的小名)?”
可见,错杀杨宇霆后的张学良,的确悔不当初。
不仅及时送去丰厚的抚慰金,还尽己所能善待他的孩子。
但是,人死不能复生。
即使张学良努力在弥补曾经的过错,可对于失去丈夫、失去父亲的杨家人来说,伤害已经造成。
就算他给的条件再丰厚,也无法消除失去至亲的痛苦。
而张学良也因自己的偏执与冲动,让自己的后半生都活在愧疚之中。
04
纵使被誉为“东北小诸葛”的杨宇霆,虽谋虑过人,却因不谙人性,高调行事,罔送性命。
而张学良也因为低估了人性之恶,才中了他人的离间计,错杀了能够辅佐他成就大业的元老级将领。
纵观古今中外,做成大事的上位者,无不具有容人之雅量、识人之忠奸的智慧。
而辅佐之谋臣,则都具备表达的技巧、做事的手段,以及恰到好处的边界感。
很可惜,张学良和杨宇霆都欠缺这些能力。
所以,悲剧的造成,在所难免。